七月的柳林村,青山环抱,溪水潺潺。7月13日,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“芙蓉学子·乡村振兴”实践团队踏着晨光走进这座苗族古村落。队员们与村民围坐闲谈,聆听村落的历史传承、民俗故事与发展变迁,在袅袅炊烟与清脆笑语中炒股配资软件排名,一窥这个少数民族村寨在时代浪潮中的文化坚守与振兴探索。
历史印记:从迁徙传说到民俗传承“
柳林村作为南方杨家将文化发源地之一,村落历史可追溯至唐代,宋元时期是湘西南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,明清至近代柳林村逐步形成苗族聚居格局。”村民杨鹏程的讲述揭开了柳林村的历史序幕。这里的民俗文化与历史记忆深度交融,村中保存的杨盛勤公祭祀便是为纪念宋代“行雨候王”杨盛勤而设;“四八姑娘节”则与“杨宗保蒙冤”的传说紧密相关,其妹为让兄长吃上饱饭,采撷特殊植物叶子将米饭染成乌紫色巧妙躲过盘查。如今,传统祭祀与染饭技艺仍在村中流传,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。
图为村民杨鹏程给实践团成员讲述柳林村的故事。吕霏霏 供图
展开剩余74%农历六月六的山歌节曾是村里最热闹的盛事。“早年村民们在桥头、广场即兴对唱,恰似如今的freestyle。”村民杨戬笑着回忆。2010年后,山歌节逐渐规模化,宋祖英、苏有朋等明星曾登台献艺,还曾结合湖南省旅发大会打造文旅品牌。然而随着老一辈相继离世,原生态山歌传承面临断层。
图为村民杨戬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柳林村的山歌节。吕霏霏 供图每年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二的杨盛勤公祭祀,村民们聚集于飞山庙,祭祀活动中穿插的山歌对唱,也曾是村落文化活力的缩影。“十年前老人多,唱山歌的氛围浓,现在年轻人会唱的不多了。”杨戬的话语中透着些许惋惜。
发展图景:产业探索与现实困
境行走在柳林村,硬化的路面、河道两岸的景观铺设、墙面上的彩绘壁画,诉说着乡村建设的新貌。近年来,村里着力发展乡村旅游,举办过“稻花鱼文化节”,打造了果蔬基地与高山猕猴桃种植区。省劳模杨小树便是带头人之一,他种植的西瓜、茄子远近闻名,猕猴桃产业也初具规模。然而,地理条件的制约成为发展瓶颈。“交通不便,外地游客难进来;本地风光与周边山区同质化,吸引力有限。”村民们坦言,尽管村干部积极推动项目,但许多规划未能达到预期。教育是村民们另一牵挂。为追求更好的教学质量,许多孩子从小学便前往武冈就读,“每月客运公司派车接送,父母压力虽大,但都想让孩子走出去。”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求学走出大山,这既带来希望,也让村落面临“空心化”隐忧。
文化思考:传承断层与活化尝试
在现代化进程中,传统文化的流失令人忧心。村里的百年老屋曾连成片,如今只剩零星几座散落在新房之间,木头上的精美雕花在风雨中褪色。“年轻人外出多,老人走了,很多习俗没人传了。”村民们说,婚丧嫁娶的传统礼仪、特色乐器的演奏技艺,知晓者已寥寥无几。
图为村民杨鹏程给实践团成员展示苗族特色头饰。吕霏霏 供图
尽管文化传承面临困境,但实践团调研中依旧发现,柳林村的文化活化仍有可为。那座翻新过的百年风雨桥,不仅是交通要道,更承载着“抬棺避雨”的民俗记忆;村中的“巫傩文化”祭祀仪式,面具、经文、仪式流程都独具特色。“贵州有些地方每周表演类似民俗,我们或许可以借鉴。”有村民建议,将传统仪式转化为特色表演,既能传承文化,又能吸引游客。
图为村民家中一辈一辈传下来的“巫傩文化”祭祀仪式的面具。徐李娜 供图
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,村民们期待打造有辨识度的打卡点。“百年老屋修一修能当村史博物馆,坝下的水域可以完善景观。”大家希望既能保留村落本真,又能通过细节改造提升吸引力炒股配资软件排名,让柳林村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。离开柳林村时,夕阳为远山镀上金边。这座村落如同许多乡村一样,在传统与现代的拉扯中寻找方向。或许,真正的振兴不在于复刻别人的模式,而是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基础上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——让山歌仍能在山谷回荡,让老屋焕发新生,让走出去的年轻人愿意回来,书写柳林村的新故事。(通讯员 徐李娜)
发布于:湖南省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