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商丘日报配资预警网
苏轼与商丘的不解之缘及文旅价值
□ 刘法力
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,商丘与苏轼,这两个看似并无直接关联的名字,实则交织出一段独特而深厚的文化脉络。商丘,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古城,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与苏轼的文学光芒相互辉映,共同构筑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,也将会为商丘的文旅发展带来独特的资源。
苏轼一生宦海沉浮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于今看来,苏轼所到之地,皆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,成为当地引以为傲的文旅资源,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大发展。苏轼的恩师长眠于商丘,他的弟弟苏辙两次就职商丘,苏轼作为宋代尊师重教的典范和兄友弟恭的楷模,在商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苏轼与商丘的缘分,首先源于商丘籍官员张方平。张方平是北宋三朝元老,也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,他在做益州知州时,对苏氏父子极为赏识,不仅热情款待,还将他们推荐给参知政事、文坛领袖欧阳修,其与苏轼的关系,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伯乐与千里马之交。乌台诗案后,张方平虽已退休在家,仍冒死上书宋神宗为苏轼辩护营救,张方平去世后,苏轼为其撰写《张文定公墓志铭》,整理其文集《乐全先生文集》。他们是伯乐与门生关系,政治理念和文学追求高度契合,谊兼师友。
苏轼与张方平的故事,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,无疑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千古佳话。从这一点上融入商丘文旅,我认为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。
苏轼曾多次往返或路过商丘,或因公事,或为探亲访友,每一次的停留,都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别样的文化色彩。这些频繁的往来,使得苏轼深入地融入了商丘的风土人情之中,也为商丘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在商丘期间,苏轼留下了许多诗文墨宝。他被商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吸引,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诗词。如《南都妙峰亭》中“千寻挂云阙,十顷含风湾”“孤云抱商丘,芳草连杏山”“亭亭妙高峰,了了蓬艾间”等寥寥数语,便将商丘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生动地展现出来。但作为商丘人,能背诵此诗的人恐怕不多,缺少普及和推介。
宋哲宗绍圣元年,苏轼被贬岭南途经襄邑(今睢县),因大雨阻滞,夜宿乾明寺,在寺中他书写了《洞庭春色赋》和《中山松醪赋》,这两幅书法作品不仅是苏轼晚年成熟的书法代表,更是商丘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。如今,虽然乾明寺已毁于黄河水患,但苏轼的墨宝依然被后人珍视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重要纽带。但我们缺少对两赋的赏析,更缺少对乾明寺的重建和宣传。
除了诗文墨宝,苏轼与商丘的情感羁绊还体现在生活的诸多细节之中。其弟苏辙两次在商丘供职,苏轼常与弟弟相聚于商丘古城,一同游览名胜古迹,畅谈人生理想与文学创作。商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,为兄弟二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,他们的诗词唱和,不仅记录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,也反映了当时商丘的社会风貌与文化氛围。此外,苏辙的保姆杨氏卒于徐州后,灵柩暂殡商丘开元寺,苏轼将其安葬于商丘古城东南三里广寿院西,并作《保姆杨氏墓志铭》,这份对故人的关怀与尊重,也成为苏轼与商丘情感联系的重要见证。
从文旅的角度来看,苏轼文化为商丘带来了独特的发展机遇。在商丘的文旅资源中,苏轼的足迹与作品成为了极具吸引力的文化符号。通过对苏轼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,可以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文旅产品,如以苏轼诗词为主题的文化展览、书法临摹体验活动、苏轼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等,这些举措不仅能够丰富商丘文旅的内容,还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寻苏轼与商丘的历史渊源,提升商丘文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。
在当代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,如何更好地利用苏轼文化资源,推动商丘文旅的高质量发展,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。一方面,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。苏轼留下的诗文、墨宝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,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,需要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,确保这些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。另一方面,要加强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。以苏轼文化为核心,开发具有创新性和体验性的文旅产品,如创作以苏轼在商丘的故事为蓝本的实景演出、开发苏轼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等,通过多样化的形式,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轼文化,感受商丘的历史魅力。
苏轼文化与商丘文旅的结合,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,更应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。通过对苏轼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合理利用,商丘文旅有望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苏轼文化将会和商丘众多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一样,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配资预警网,进而把古老而美丽的商丘推向全国乃至世界。
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